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大暑節氣的養生之道

7月32日(周三)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大暑時節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當你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大暑節氣的養生之道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
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
避免在烈日下暴曬;
注意室內降溫;
睡眠要充足;
講究飲食衛生。
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并舉。
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姜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貼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癥狀。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后,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后,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
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推拿養生的17個小妙招

健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平常也會通過各種的運動來增強體質,當然除了現代的一些健身方法,古代人 十分重視養生,也總結除了一些十分有效的養生推拿小妙招,對于不同的身體情況都可起到緩解的作用,沒事的時候不妨常練習讓你健康更長壽。
1、浴頭:雙手掌心按住前額,稍用力擦到下額部,再翻向頭后兩耳上,輕輕擦過頭頂,再回復到前額,這算一次,共擦十次。接著用指肚均勻輕揉整個頭部的發根十次。浴頭能調和百脈,使氣血不衰,面色紅潤,減少皺紋。
2、叩攢竹:用拇指彎曲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擊雙側攢竹穴(位于眼眉內側凹陷處),每穴十五至二十次,用力以微感不適為度。該法具有消除額痛、眼脹、恢復視力疲勞等作用。
3、旋眼睛:端坐,兩眼向左旋轉5次,然后向前注視片刻,再向右旋轉5次,前視片刻。該法對保護視力極有好處。
4、點睛明:以雙手食指分別點按雙側睛明穴(眼角內上方0.1寸)15~30秒,以微感不適為度,有止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5、按太陽:用雙手食指指端分別壓在雙側太陽穴上旋轉,順時針、逆時針各揉按十至十五次。該法具有止痛、醒腦的作用。
6、揉眼皮:以雙手拇指輕按雙側眼皮上,然后旋轉揉動,順、逆時針各揉二十次。該法具有消除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7、摩鼻背:用拇指指背用力摩擦雙側鼻翼兩側,至局部發熱,有助于鼻部通氣,預防感冒。
8、干洗面:雙手手指并攏,由額向下洗臉二十至三十次,具有醒腦、降壓、美容的作用。
推拿養生的17個小妙招
9、梳頭:兩手指尖接觸頭皮,從前額到枕后、從頭頂到顳側進行梳頭,以頭部有熱感為度,有醒目、止痛、降血壓的作用。
10、鳴天鼓: 雙手掌心緊按兩耳孔,雙手中指輕擊后枕部十次,然后掌心掩按耳孔,手指輕按后枕部不動,再突然抬離,接連開閉放響十次,最后雙手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三次, 再突然放開。這樣算一次,共做三至五次,具有醒腦、增強記憶、強化聽力、預防耳病的作用。
11、揉胸脯:以雙手手掌按在兩乳外上方,旋轉揉動,順時針、逆時針各揉十次,具有加速血流、減少胸肌疲勞的作用。
12、抓肩肌: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配合捏起左肩肌,左手則捏起右肩肌,交叉進行,各十次,有松肩、去疲勞作用。
13、點膻中:以拇指肚稍用力壓兩乳頭連線中點處(即膻中穴),約三十秒后突然放開,如此重復五次,具有豁胸、順氣、鎮痛、止喘作用。 蘇華蓋: 端坐,心神寧靜,深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呼出,重復十次,具有吐故納新、健肺順氣、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
14、豁胸廓:雙手微張五指,分別放于胸前兩旁的胸壁上,手指端沿肋間隙從內向外滑動,重復10~15次,具有開胸順氣、止咳止喘作用。
15、舒大腸:一手叉腰,另一手五指張開,指端向下,從心口窩沿臍兩旁向下至腹部,再向右、向上至右肋下再向左,即沿大腸走行方向擦揉十次,具有疏通大腸、增進消化、預防便秘的作用。
16、分陰陽: 以肚臍為中心,雙手虎口相對,平置于臍眼左右,然后向內、向外揉撫,共十次,具有順氣、消脹、增進消化功能的作用。
17、揉環跳: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指端揉左側環跳穴(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處),再用右手拇指指端揉右側環跳穴,交叉進行,各十次,具有通經活絡、壯筋強足的作用。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艾灸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肩部軟組織疾病之一,以50歲左右多見,故有“五十肩”之稱,屬于祖國醫學“痹病”范疇。治療上常用醋酸氫化可松加普魯卡因,各壓痛點注射針刺、熱針、溫灸器方法,艾灸療法國內少有報道。經臨床觀察發現,艾灸治療肩周炎,屬于較理想的一種治療方法。
肩周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圍疼痛。《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從中可以看出,肩周炎表現的局部疼痛,主要是由于其經絡氣血受到寒邪凝滯之緣故。
《素問·痹論》又說:“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從”。艾灸治療之原理在于提高了局部的溫度,使之經絡舒通,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目的。艾灸治療肩周炎,病程越短,療效越好;病程越長,療效越差。對年齡小者效果好,年齡大者差之。
艾灸治療肩周炎
治療方法:
穴位選擇:天宗、肩貞為一組;臂臑、肩禺為一組;肩前壓痛點為一組。
艾炷及姜片的制作:將艾絨搓成如蠶豆大小之艾炷,再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 cm,厚0。2~0。3 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備用
具體治療方法:每次對一組穴位,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再將艾炷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換炷施灸,灸完所規定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每次灸3~5壯,日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三伏炎夏也要防寒濕

炎夏之時感受寒濕所致疾病,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中醫學一般有“陰暑”和“痹癥”等相應的病癥名稱。
炎炎夏日,氣溫很高,濕度也大,尤其在南方地區,三伏天常被戲稱為“桑拿天”。由于外界溫度高濕度大,人體通過熱輻射和出汗蒸發散熱的方式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為了防止中暑,人們選擇各種方式降溫納涼。但有些時候人們往往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因過度貪涼而感受了寒濕。
夏日汗出較多,中醫稱之為“腠理開泄”,即皮膚毛孔開放;
另一方面,夏日陽盛于外,體內陽氣相對薄弱,低于外邪的能力下降。這種狀況下寒濕之邪更易侵襲人體,傷及皮膚、胃腸、肌肉等。加之夏日久處空調環境下,且溫度低于26℃,加之衣著單薄,露肩、露臍、露腰、露膝;
室內外溫差較大,從高溫處到低溫處沒有過渡,或者出汗后直接用冷水沖涼,大風扇勁吹,中醫稱之為“汗出當風”;
過度食用冰鎮、冰凍冷飲和水果;還有,有些人喜歡夜間徹夜在外乘涼、睡在冰涼的水泥地上。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容易傷于寒濕的機會。
炎夏之時感受寒濕所致疾病,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中醫學一般有“陰暑”和“痹癥”等相應的病癥名稱。陰暑常表現為怕冷,不出汗,食欲差,拉肚子等;如果寒濕之邪留著肢體經脈,則又可見肌肉關節冷痛或酸痛,甚至活動也受到明顯的限制。另外,對于女性,寒濕之邪易于從下部侵犯人體,導致諸多婦科病癥。
中醫認為,夏季暑氣主令,人體陽氣亦隨之升發及至妄動不但易于損傷陰液,也易耗傷人體陽氣。這樣一來,到了夏季,陽氣反而常常因為妄動并被暑氣所傷而部分散失。這時,如果性質上屬陰的寒濕之邪乘機侵犯人體,那么人體所存不旺的陽氣就無力抵御而滋生疾病。因此,中醫學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之法是很有見地的。
所以,盡管是炎炎夏日,也要時時防止寒濕之邪侵犯人體。
那么,怎樣來防止寒濕侵襲呢?時時保持陽氣的旺盛是根本。上面曾提到“春夏養陽”的觀點,另外還有“冬病夏養”之說,兩者本質上相似。所謂“養”,實際上包括“養”和“護”兩個方面,養護結合才能真正達到陽氣的旺盛。
“養”即是要求養在平時。具體來講,飲食方面,不主張過食辛熱或寒涼之品,因為辛熱易于傷陰,寒涼易于傷陽。夏令食品應該以清淡易消化為主,米面等主食不可缺,同時像魚類、瘦肉、禽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品以及各種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食品也要適當增加。如陽氣素虛,除胃氣虛弱而消化不良外,還有畏寒怕冷等腎陽不足的表現,必要時可通過適當服用相應的中藥方來調理。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預防和治療夏日寒濕。就是每日常飲用一些生姜茶。
所謂的“養”是內在的,外在的“護”則要求我們不可過于避熱貪涼。不要在夜間直接露宿室外或者在室內睡覺時空調溫度太低、電扇風力太大,不要久坐于陰暗潮濕之地,不要大量進食冰鎮食品或飲料,不要活動出汗后立即用冷水沖涼,不要在夏末暑氣漸減時遲遲不換下涼席等等。
值得提醒的是,青少年時期機體陽氣勃發,因此有些青少年朋友雖然常常飲冷貪涼而不感覺有什么危害,但若長久這樣,必然會種下陽氣虛損的禍根,將來很容易患陰寒之邪黏著難解的病癥,調治也同樣困難。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7種運動能改變衰老基因

早睡早起鍛煉身體,這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的養生習慣,健身專家從教學實踐和臨床研究中總結出來,老年人無論喜歡做什么樣的鍛煉,都能從一些鍛煉的要領中受益,掌握了正確的鍛煉方式,不僅能讓老年人行動更為輕松自如,還能避免傷病,活動更輕松。
加拿大健身專家和理療師莫琳·黑根介紹從教學實踐和臨床研究中總結出來的健康老人的運動秘方。不論老年人喜歡什么樣的鍛煉,都能從以下的7個抗衰老練習中受益。它們不僅能讓老年人移動身體更為輕松自如,而且還能避免受傷,感覺更年輕
1、深蹲動作要掌握要領。
對于老年女性來說,在做深蹲動作時需要把雙腳腳趾略微向外分開;這種簡單的解決方法能讓股骨與髖關節成一線,下蹲時讓膝蓋位于踝關節上方,而不是前移。采用正確的鍛煉方法之后,膝關節的力量就會變得強壯起來,膝關節疼痛的次數也就減少了。男性的髖關節結構與女性不同,所以他們做 深蹲動作時腳趾應當朝向身體前方。黑根還補充說:“在處于深蹲動作之前的站姿時,女性的確需要把兩腳間分開的距離稍寬于臀部,這樣在做深蹲動作時會更容易 完成。”
2、力量訓練能改變老齡化基因。
研究顯示:僅僅進行26周的力量鍛煉就能從基因層面上逆轉老齡化的進程。黑根說:“在老年人不 患有嚴重疾病的前提下,他們依然可以像年輕人那樣對各個肌肉群進行力量訓練。”此外,力量訓練還能保持肌肉重量,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每10年就會喪 失約2.3公斤的肌肉,而脂肪在同期內會增加4.5公斤。因此,為了保持肌肉和脂肪之間的平衡狀態,老年人也應當進行力量訓練。
7種運動能改變衰老基因
3、健身時也要多用腦。
黑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體育鍛煉就是用身體來做縱橫填字游戲。”這樣的活動量越大,大腦的參與程度就越高,健身效果也就會越好。例 如,能提高老年人反應時間的鍛煉,包括打網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能提高記憶力的鍛煉,如跳交際舞和倫巴舞;能改變身體方向的鍛煉,如跆拳道和韻律踏板操 等。
4、間歇式有氧鍛煉效率更高。
盡管美國政府健康指南所推薦的最低運動水平是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但黑根通過研究 發現每周進行240分鐘的有氧鍛煉對心臟健康更有益處,這是因為有氧運動能改善線粒體的功能。線粒體是人體細胞中能生成能量的細胞器,它通常會隨著年齡的 增長而減少。如果老年人覺得每周進行4個小時的有氧鍛煉過長過重,可以選擇間歇式的鍛煉。它是把高強度的鍛煉與低強度的恢復休息交替穿插起來進行。
5、四肢交叉讓左右腦相互對話。
老年人在健身過程中可以多做一些把雙腿和雙臂交叉放在身體中線上的鍛煉動作。這是因為四肢交叉能促使兩側大腦展開積極的對話,增強兩個半球之間的神經連接。瑜伽和普拉提中的很多動作就符合這種要求。
6、適當的跳躍動作。
很多老年人懼怕做跳躍動作,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動作會傷害到膝蓋或臀部。黑根說:“老年人需要做一些跳躍動作,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沖 擊力來增強骨密度。”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需要瘋狂的跳躍,邁出有力的步伐(如踩死臭蟲的力量)就足以了;此外還可以進行箭步蹲、高抬腿和跳繩等鍛煉。
7、散步時帶個計步器。
普通人每天只步行2000步,但運動專家強烈建議把這個量增至1萬步,這樣對健康才更有益。研究成果顯示:僅僅是對步行狀況進行 跟蹤記錄就會讓人步行的距離增倍,因此老年人在散步鍛煉時不妨帶個計步器,不知不覺中就增加了行走里程,不斷挑戰自己的紀錄。

出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是病

高溫之下,很多人認為出汗是正常現象。但出汗太少或太多都可能是病。
出汗少:陽虛作怪
夏季不易出汗的陽虛患者一般以脾腎陽虛型居多。這類患者要注意少吃寒涼的食物,不宜在空調房間待得太久。平時可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吃一些比較溫補的食物配合中藥湯劑調理。
出汗多:濕熱氣虛所致
相對于出汗少的人,還有另外一種人,那就是,動一動則大汗淋漓。這主要是因為濕熱體質和氣虛體質所致。
濕熱體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易生粉刺、瘡癤,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異味,大便經常不舒服,小便甚至有發熱感,尿色發黃,女性常帶 下色黃,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平時有喝酒、抽煙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很容易出現濕熱體質,這類人夏季特別容易出汗,而且脾氣會比較暴躁,多見于青壯年。
氣虛出汗的患者多見于中老年。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則是氣虛的表現。此類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這類人飲食上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癥狀。
出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是病
出汗異常需警惕
除上述兩種情況外,還有三種出汗狀況說明身體有異常,應該引起重視。
盜汗:陰虛內熱
有些人半夜醒來時常發現自己的枕頭有點濕,或者醒來時發現自己的背部是濕的,這都發生在睡覺時,醒來后就不出汗了。中醫認為盜汗多由因陰虛內熱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干燥等癥狀。
建議:可吃點知柏地黃丸,也可多吃些養陰的食物,比如百合、枸杞等。
自汗:肺虛
通常人們出汗是因為天氣熱,或自己活動大,身體溫度升高,因而為了降溫而出汗。但有一種人出汗不受外界環境影響,經常頭面、頸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動的話,出汗更多。這種人往往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建議:可以吃點固表止汗的中藥,例如玉屏風散。同時要少吃寒涼的食物
黃汗:濕熱
有些人出汗,衣衫上沒有任何痕跡,但有一些人出汗,白色的汗衫或襯衣上會留下黃色的印記。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黃汗”。
一般來說,流黃汗的人往往肝膽濕熱,肝火比較旺,容易發脾氣。因為肝火旺會引起肝功能減退或膽汁瘀積堵塞、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增高,當其隨汗液 排出體外時,便可出現黃汗。甚至有些人還有上腹部悶脹疼痛、乏力倦怠、厭油膩、眼睛鞏膜發黃、皮膚瘙癢、小便色黃等癥狀,可以通過B超、肝功能等檢查及早 發現病變。
建議:此類人要多吃點清肝火的食物,以清肝利膽、清熱祛濕,可考慮使用綿茵陳、夏枯草煲水飲用。
查看原文 或進入 天下養生網主站 了解更多!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女人陽虛容易痛經還會發胖

冬天怕冷可以理解,但夏天也怕冷,在空調房里別人只覺涼快時卻覺得冷,時間稍長就手腳冰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了,這說明你的體質已經變差,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陽虛。
夏季易傷陽氣
專家表示,陽虛體質通常在冬夏兩季容易出問題,因為夏季容易貪涼飲冷或者身不由己地終日處于空調環境。夏季雖然炎熱,但是人體陽氣并非絕對旺盛,是相對外強中干,陽氣浮盛于肌膚而內臟相對空虛,因此反而比其他季節更容易傷及陽氣
陽虛的影響:陽氣不足易痛經+肥胖
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對陽氣的精確闡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意思是說,陽氣的鼓舞使人精神煥發,陽氣的溫煦使人關節筋脈柔韌。陽氣盛衰還決定了人的生殖、繁衍能力。人體運行不息的津液、血脈得寒則凝,遇溫則行。陽氣作為動力、火力,能保證體溫,產生能量,促進廢物排泄,鼓舞生機,使生命的河流清澈、暢通。
因此,陽氣不足容易使人精神不振、消沉,容易筋骨關節疼痛僵硬、痛經、月經延后、不育不孕、水腫、畏寒怕冷以及得各種痛癥等,也會使生命的河流壅滯、混濁,新陳代謝不暢通,出現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謝紊亂等一系列代謝性疾病。
陽虛體質人群日益增多
某醫院做了一個6000多人的體質調查,發現陽虛者不在少數。導致陽虛的先天原因很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失當、生活習慣)與生存環境成為主要原因。此外,病后的人吃了過多寒涼的藥物,也會引起氣血不足,導致陽虛。
現代人的工作方式以腦力為主,一般都在室內活動,炎熱的夏季則多呆在空調環境中,加之平時缺乏運動或者根本不運動,出汗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就損傷了陽氣,表現為容易疲勞,一旦運動就汗如雨下,嚴重時還會經常頭暈,容易感冒。
陽虛的癥狀
特別怕冷:很多陽虛的女性,月經前后不能受涼,稍微受涼,就會比別人敏感,出現月經延后或者痛經。
不能吃涼東西:陽虛的人不能吃涼東西,一吃涼東西就會拉肚子。
一得病就是寒癥:陽虛者一得病往往就是寒癥,比如說同樣是感冒,別人感冒時是喉嚨疼,流黃鼻涕,吐黃痰,扁桃腺發炎化膿。陽虛體質的人感冒,就會流清水鼻涕,打噴嚏,喉嚨發癢,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
如何補陽氣
中醫養生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樣的養生方法,對于避免很多疾病都非常有效,是幾千年實踐得出來的正確理論。專家表示,陽氣不足的人,除了可采取貼敷治療外,應從飲食、運動、藥物等幾個方面進行相關的調理,逐步提升體內陽氣,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
運動
軀體運動非常重要,因為“動能生陽”。散步、慢跑、做操、放風箏、打球等項目均可。要增加戶外活動,多見陽光,令身體與自然直接接觸,陽氣就被調動起來走肌表,行使衛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陽虛的人群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這跟男性一般比女性更愛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
對陽虛的人來說,食補是主要的、也是見效較快的方法。補陽的食物有韭菜、桂圓、羊肉、狗肉、核桃仁、干姜、胡椒等。
在夏季,一般人怕上火會比較少吃或不吃這些食物,對陽虛者來說,適當地食用這些食物,對寒涼的體質卻是有著莫大的幫助。
藥補
陽氣較虛但又沒有達到疾病指標的時候,可以吃一些中藥來做保健。比如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肉桂、熟地、人參、黃芪等。
平時畏寒而易患感冒的患者,可用人參、黃芪、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炙甘草等組成的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加防風、干姜等治療,有益氣助陽、增強免疫功能之良效,可減少感冒的發生。
如果是陽氣虛腰痛和夜尿多的話,可用桑寄生、杜仲加瘦豬肉和核桃煮湯吃,又美味又可改善體質,還能夠治病。
不過,要注意的是,補陽也不能太過,陰陽是互為平衡的,補陽的同時不能傷陰,如果在進補時有口干、上火、喉嚨痛這些反應,則應停止進食補陽的藥物。
注意事項
不要熬夜
熬夜很傷陽氣。因為陽氣總是被調動在上、在外、在頭面五官,而不能潛藏、修養、調整。熬夜的時候基本上每一項活動都要調動人體陽氣來工作。所以,陽氣就被嚴重傷害。通常超過晚上12點不睡覺,就是熬夜。
注意保溫
陽虛者即便在夏季,也要注意關節、腰腹、頸背部、腳部保暖,女性在空調房里盡量不穿露肩、露膝、露臍、露腰的衣服。除非天氣特別炎熱,嚴重影響睡眠休息,一般少用、不用空調。另外對陽虛者來說,四季轉換時,宜春捂,但不宜秋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