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會睡覺也能睡出“易瘦體質”

進入社會后,運動機會大大減少。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的效率也在下降,迄今為止什么也不用做就能維持的身材漸漸變胖。雖想減肥但又很難把節食和運動堅持下去。面向決心減肥卻很難有效果的同志們,日本urepia網站刊文介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動作和容易瘦身的生活習慣。
1、睡前活動可以幫助形成易瘦體質
常言道“睡眠不足是減肥的大敵”,實際上度過夜晚的方式也與減肥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工作結束后,有很多人會睡前飲酒,或者是為了入睡而喝酒。但是,酒精的刺激會使交感神經活躍,睡前飲酒從而使睡眠變淺,難以消除疲勞。這樣一來,第二天早上身體就會懶懶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一整天都是迷迷糊糊的。因此,睡前切記不要飲酒。
同樣即使難以入睡晚上也要避免激烈運動。晚上進行肌肉鍛煉的男性要么避免激烈運動減輕運動量,要么改成早晨運動。晚上的激烈運動也會刺激交感神經,鈍化副交感神經的運作。
睡覺前的言行如能夠使自己酣然入睡的話,第二天的身體狀態也會好。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不坐電梯去爬樓梯的積極性,休息日的話也會有“要不要出遠門逛逛”的欲望。像這樣,1天的活動節奏就會加快,消耗的熱量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形成難胖體質。
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不是減肥方法。僅僅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就會大大增加減肥效果。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以上不良習慣的男女同志們,與其加大力度減肥不如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吧,從而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身材。
2、不食用碳水化合物和只吃蔬菜的飲食
首先從飲食習慣來看,有很多人因“討厭激烈運動”而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但是,“不吃米飯”、“只吃蔬菜”這樣的飲食只會對減肥產生反效果。
飲食的3大營養元素分別為: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均衡攝取這些營養元素可以使我們的身體維持健康。因此,不吃米飯只吃蔬菜的飲食就無法攝入蛋白質。因而造成有助于形成肌肉的蛋白質不足,使身體內的肌肉量減少,新陳代謝就會下降,形成脂肪不容易燃燒的體質。這也是形成易胖不易瘦體質的原因。所以,在減肥期間也要留心注意到均衡飲食。而且,用餐時要注重“食用方法”,而不是“分量”。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很高,攝取過量當然會胖。經受不住誘惑的同志們可以試試減小飯碗尺寸的方法,調節一下飯量。
3、“因為輕松方便”大多時候都穿涼鞋
接下來看一看生活習慣,你平時都穿什么鞋子呢?夏天因追求“輕松方便”,有很多人都穿扁平涼鞋,或者是拖鞋式涼鞋吧。
涼鞋穿著雖然很輕松方便,但長時間穿的話腳就會很累。而且你知道嗎,涼鞋會使腳變胖。原因在于穿涼鞋時,腳尖到腳跟會吧嗒吧嗒地走在地面上。穿拖鞋式涼鞋時,很難伸縮腿肚子上的肌肉,腳上的肌肉量減少,腳就會變胖。“行走”這一動作與其他所有的運動都是共通的,所以選擇鞋子時,盡可能選擇與赤腳相近的鞋子。在自己家里不穿鞋也是對減肥而言很關鍵的生活習慣。
4、駝背不僅有損形象,也妨礙減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走路姿勢”。肌肉形成的方法有2種,這可以與大腿粗細的形象相結合聯想。也就是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和后側肌肉(股二頭肌)的平衡。有大腿后側肌肉的話,會使腿看起來纖細。但是喜歡駝背的人,就會給大腿前側加重,僅使股四頭肌發達,股四頭肌發達就會使腿看起來很粗。而且有必要注意一下,駝背也會有損外表形象。我們要切記瘦腿需要正確的走路方式和姿勢。

虛寒型腹痛的拔罐療法

腹痛是指以胃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腹痛雖是一種癥狀,但發作時與多種臟腑的疾病有關,如肝、膽、脾、胃、大小腸、子宮等。雖然腹痛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見的多因外感風寒,邪入腹中;或暴飲暴食,脾胃運化無權;或過食生冷,進食不潔;或脾胃陽氣虛弱,氣血產生不足,經脈臟腑失其溫養所致。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我們一般分為濕熱壅滯、虛寒腹痛及肝氣郁滯3型。
虛寒腹痛
(一)癥狀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時及勞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減輕,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發冷,氣短,不想說話,怕冷,食欲差,面色無華,大便質稀薄。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中脘、神闕、關元。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虛寒型腹痛的拔罐療法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3)拔罐方法 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3穴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感、舒適為度,后留罐10分鐘,每日1次。另外,拔罐后可以用250克食鹽置鍋內炒熱,用布包好,趁熱置于臍上熱熨15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胃俞、氣海、關元。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l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虛寒型腹痛的拔罐療法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3)拔罐方法 灸罐法,用艾條溫和灸上述各穴15分鐘,以皮膚感覺溫熱、舒適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拔罐對腹痛有較好的療效,但對劇烈腹痛的患者要注意鑒別,特別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發涼癥狀者,要考慮有胃穿孔、腹膜炎、宮外孕等急癥的可能,應立即送醫院診療。
(2)日常起居要有規律,不貪食生冷,不暴飲暴食,注意腹部保暖,免受風寒侵襲。

三伏天艾灸 隔姜灸最好

核心提示: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這個時期進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補充人體陽氣的方式。“三伏灸”中,“隔姜灸+貼藥”是最傳統療法,其效果也最佳。隔姜可使貼的藥容易滲透,激發穴位功效使療效疊加,才能發揮三伏灸的真正療效。
入伏以后,幾大中醫院都在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一些冬天易發的疾病,其實冬病夏治并非僅僅是三伏貼,在這個時期進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補充人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的最好辦法。其中“三伏灸”中又以“隔姜灸”效果最好。
貼敷時間要記住
“三伏灸”起源于秦漢、被稱世界上最早預防醫學手段,系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以中藥制成的藥餅,在相應穴位進行貼敷濕熱刺激,促進血脈運行,疏通經絡,以達到養身調理的效果。
進行三伏灸時間短暫,為每年的頭伏、中伏、末伏三天。今年的初伏為7月18日,二伏為7月28日,三伏為8月7日,加強伏為8月17日。
三伏天艾灸 隔姜灸最好
隔姜灸最正宗
“三伏灸”中,“隔姜灸+貼藥”是最傳統療法。隔姜可使貼的藥容易滲透,激發穴位功效使療效疊加,才能發揮三伏灸的真正療效。
隔姜灸加藥貼一般需要30-40分鐘。之前要事先準備,精選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點燃艾灸,待灸燃盡再敷貼上藥,只有這樣才是正規定義的三伏灸。
特別強調,作為慢性疾病的治療,三伏灸一般需要堅持三個療程,也即連續三個夏天都要按時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療。有的醫院還推出加強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鞏固療效。
哪些病適合“三伏灸”
傳統上,三伏灸適合陽氣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適合兩大類疾病,一是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感冒等;二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骨關節病等。
此外,辦公一族常見的空調病、肩頸酸痛,由抗生素、激素引起的陽氣不足者,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等屬虛寒證,也可嘗試三伏灸保健治療。現在不少年輕人在緊張的工作中,也出現亞健康狀態,用這種藥物發泡方式治療,清心氣通氣血,效果很好。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大暑節氣養生6妙招

目前是24節氣中的大暑節氣,養生刻不容緩,可是該如何在如此燥熱的天氣下健康養生呢?
巧用芳香植物 消暑化濕
大暑正值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心氣容易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御酷暑,而導致中暑等問題發生,出現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癥狀。
要化解這些癥狀,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保證充足的睡眠;講究飲食衛生,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御暑濕的侵襲,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這些食材熬粥或煮湯。
如果已經感覺到頭暈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來緩解頭暈。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因為新 鮮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但王文輝也提醒,夏季以濕熱為主,服用藿 香鮮葉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為例,煮的時間長了其芳香之氣會消失,就起不到 原有效果了,因此最好在粥、湯煲好前的幾分鐘才放入。
趁暑化濕解冬病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不過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專家說,暑天陽氣旺盛,治病就是通過艾灸等方式利用 補充陽氣來達到療養效果,通常情況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陽虛癥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 虛癥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多飲暖水益消暑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消暑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白開水。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大暑氣候炎熱,可以用粥來滋補身體。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發 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粥是在相對溫度較低、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熬出來的,可減少對蛋白質、脂肪的分解破壞和維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礦物質能夠溶 于湯中,使粥更具營養價值。
大暑節氣養生6妙招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藥粥則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均適宜,大暑喝粥,可以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藥材,祛濕效果會更好。
消暑切莫動“肝火”
另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
專家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時節東莞的天氣往往悶熱、潮濕,人體感覺熱,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熱,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 “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 的活動。
此外,專家還強調,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年輕人,因此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比如快跑、器械運動等。

藥物敷臍治婦兒6疾病

藥物敷臍是一種獨特的外治療法。由于此法簡易、安全、療效好,尤其適宜兒童和婦女各種疾病的防治。這里介紹常見病驗方數則,供參考選用
小兒夜啼:用細茶葉適量嚼爛敷臍,適用于脾虛夜啼。或用理中丸適量,溫開水調糊敷臍。
小兒盜汗:五倍子、煅龍骨粉等量,冷開水調糊、敷臍,紗布固定,每日1次。
小兒積滯: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混勻加水拌成糊敷臍,每晚1次,連用3~5天。
藥物敷臍治婦兒6疾病
小兒驚風:芙蓉花嫩葉6片,切碎搗泥,雞蛋1個,和勻,煎后取適量敷臍,可緩解癥狀。
痛經:用乳香、沒藥各15克,共研粉,以黃酒調勻,敷臍。或用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20克,共研粉,用白酒適量炒熟,趁溫熱敷臍,膠布固定。每月行經前敷3日,可治寒凝氣滯之痛經。
妊娠嘔吐:丁香15克,半夏10克研粉,用30克生姜煎濃汁,調以上二藥粉成糊敷臍,每日1次,連敷3~4日。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大暑節氣的養生之道

7月32日(周三)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大暑時節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當你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大暑節氣的養生之道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
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
避免在烈日下暴曬;
注意室內降溫;
睡眠要充足;
講究飲食衛生。
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并舉。
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姜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貼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癥狀。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后,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后,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
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推拿養生的17個小妙招

健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平常也會通過各種的運動來增強體質,當然除了現代的一些健身方法,古代人 十分重視養生,也總結除了一些十分有效的養生推拿小妙招,對于不同的身體情況都可起到緩解的作用,沒事的時候不妨常練習讓你健康更長壽。
1、浴頭:雙手掌心按住前額,稍用力擦到下額部,再翻向頭后兩耳上,輕輕擦過頭頂,再回復到前額,這算一次,共擦十次。接著用指肚均勻輕揉整個頭部的發根十次。浴頭能調和百脈,使氣血不衰,面色紅潤,減少皺紋。
2、叩攢竹:用拇指彎曲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擊雙側攢竹穴(位于眼眉內側凹陷處),每穴十五至二十次,用力以微感不適為度。該法具有消除額痛、眼脹、恢復視力疲勞等作用。
3、旋眼睛:端坐,兩眼向左旋轉5次,然后向前注視片刻,再向右旋轉5次,前視片刻。該法對保護視力極有好處。
4、點睛明:以雙手食指分別點按雙側睛明穴(眼角內上方0.1寸)15~30秒,以微感不適為度,有止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5、按太陽:用雙手食指指端分別壓在雙側太陽穴上旋轉,順時針、逆時針各揉按十至十五次。該法具有止痛、醒腦的作用。
6、揉眼皮:以雙手拇指輕按雙側眼皮上,然后旋轉揉動,順、逆時針各揉二十次。該法具有消除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7、摩鼻背:用拇指指背用力摩擦雙側鼻翼兩側,至局部發熱,有助于鼻部通氣,預防感冒。
8、干洗面:雙手手指并攏,由額向下洗臉二十至三十次,具有醒腦、降壓、美容的作用。
推拿養生的17個小妙招
9、梳頭:兩手指尖接觸頭皮,從前額到枕后、從頭頂到顳側進行梳頭,以頭部有熱感為度,有醒目、止痛、降血壓的作用。
10、鳴天鼓: 雙手掌心緊按兩耳孔,雙手中指輕擊后枕部十次,然后掌心掩按耳孔,手指輕按后枕部不動,再突然抬離,接連開閉放響十次,最后雙手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三次, 再突然放開。這樣算一次,共做三至五次,具有醒腦、增強記憶、強化聽力、預防耳病的作用。
11、揉胸脯:以雙手手掌按在兩乳外上方,旋轉揉動,順時針、逆時針各揉十次,具有加速血流、減少胸肌疲勞的作用。
12、抓肩肌: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配合捏起左肩肌,左手則捏起右肩肌,交叉進行,各十次,有松肩、去疲勞作用。
13、點膻中:以拇指肚稍用力壓兩乳頭連線中點處(即膻中穴),約三十秒后突然放開,如此重復五次,具有豁胸、順氣、鎮痛、止喘作用。 蘇華蓋: 端坐,心神寧靜,深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呼出,重復十次,具有吐故納新、健肺順氣、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
14、豁胸廓:雙手微張五指,分別放于胸前兩旁的胸壁上,手指端沿肋間隙從內向外滑動,重復10~15次,具有開胸順氣、止咳止喘作用。
15、舒大腸:一手叉腰,另一手五指張開,指端向下,從心口窩沿臍兩旁向下至腹部,再向右、向上至右肋下再向左,即沿大腸走行方向擦揉十次,具有疏通大腸、增進消化、預防便秘的作用。
16、分陰陽: 以肚臍為中心,雙手虎口相對,平置于臍眼左右,然后向內、向外揉撫,共十次,具有順氣、消脹、增進消化功能的作用。
17、揉環跳: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指端揉左側環跳穴(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處),再用右手拇指指端揉右側環跳穴,交叉進行,各十次,具有通經活絡、壯筋強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