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吃豆腐和吃醋的來歷各是什么?


人在塵世中,都是飲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歡“吃豆腐”,男女間因第三者介入常導致其中受傷害的一方大為“吃醋”。可許多人光會“吃豆腐”與“吃醋”,而不知其來歷,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源溯本,這“兩吃”各有一段饒有風趣的典故。
先說“吃豆腐”。史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劉安”。中和植牙科診 博主劉繼興考證,當年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在安徽壽縣八公山以黃豆、鹽鹵等物煉丹,無意中竟煉出了“白如純玉,細若凝脂”的豆腐。西漢初年豆腐問世后,很快成為老百姓非常喜歡的小吃。當時流行的吃法是碗里擱一大塊豆腐,撒上佐料,拿小刀邊劃成小塊邊吃。于是坊間出現了無數這樣的豆腐快餐店。
當時長安街上有個夫妻合開的豆腐小店,老板娘本來就漂亮,又以有美容功能的豆腐為常食,自然更是細皮嫩肉,人稱“豆腐西施”。為招徠顧客,“豆腐西施”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引得周圍男人老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比如趁付銅板時摸摸老板娘的纖手等。于是,醋海翻波的老婆們不滿意了,經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來訓斥丈夫。后來,“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再說“吃醋”。男女相戀時有第三者介入,往往發生爭風吃醋現象。婦產科推薦為什么將之稱為“吃醋”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當年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玄齡是歷史上著名的“妻管嚴”,怎么也不敢接受,多次婉拒此賞。李世民料到房玄齡夫人是個悍婦,房才不敢受賞。于是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
誰知房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含淚一飲而盡。結果并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李世民正言告訴房玄齡,你老婆果然剛烈,朕也敬重她三分,你以后就好好聽她的吧。“吃醋”的故事就此流傳開來。醋的滋味酸酸的,嫉妒之滋味也是酸酸的,于是“吃醋”也就成了男女間因第三者介入而產生的嫉妒之情的代名詞。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冰箱的 20個另類用途!


1. 絲襪延壽命
不少女生為絲襪常破傷腦筋,新買的絲襪不要拆封,直接放入冰箱冷凍庫放個1~2天。之后拿出來半天左右再穿上,溫度的變化可增加絲襪的韌度,冰過的絲襪較不容易破損。
2. 受潮可恢復
若有餅干受潮,吃起來不香脆,但尚未超過保存期限丟了可惜,可將餅干放入冰箱冷凍約24小時。將餅干取出,吃起來的口感也恢復原來的酥脆。
3. 平整真絲衣
真絲衣服洗后皺皺巴巴,質地太軟的衣物燙起來很麻煩,可把衣服裝進塑料袋放入冰箱里幾分鐘,拿出來再熨就容易多了。
相關導讀:板橋燒肉,抽脂減肥診所
4. 切蛋黃不碎
剛煮好的白煮蛋或茶葉蛋用刀一切蛋黃就碎了,可先放入冰箱冷藏保存1小時。待蛋黃稍冷固后再來切,蛋的切口平整,蛋黃也不會碎掉。
5.豆類快煮爛
紅豆如果沒有經過浸泡很難煮透,可先將紅豆和水一起煮,待冷卻后放入冰箱冷凍庫2小時左右,取出后水表層會有出現些許結冰現象。此時再將鍋子加熱,水與紅豆受熱程度不同,溫度變化讓紅豆約20分鐘后就煮爛。
6.蠟燭耐燒不滴蠟
使用蠟燭前4小時,先將蠟燭放進冰箱冷凍,冰冷的蠟燭點火后,會燒的比較慢比較久,而且也比較不容易滴蠟。
7.電池延電力
手機電池因記憶或老化使待機時間變短,可把電池用報紙包起,報紙可吸收多余水份,放塑膠袋中包好放置冷凍3天,取出放常溫2天再充電,可重復3~4次。
8.去除口香糖
口香糖不小心沾黏在物品上時,可以先連同沾黏到的物品一起放在冰箱冷凍,約1小時后,口香糖就會變得脆硬,此時將物品取出,并輕輕用指甲就能將口香糖剝離。
9.去除辛辣味
洋蔥及蔥蒜等辛香料直接切,辛辣味會讓人流淚,不妨先放冰箱冷凍1小時,待其中辛辣物質較為穩定后再切,就不會被熏的流眼淚。
10.殺書籍蛀蟲
家中收藏的書籍,時間長了會生蟲,把書用薄膜塑料袋包好,放入冰箱冷凍室12小時,蛀蟲會全被凍死。書籍萬一被水浸濕,不論曬干還是晾干,都容易變皺變黃。可將濕書撫平,放入冰箱冷凍室內,兩天后取出,即恢復原樣,既干又平整。
11.淡化苦瓜味
苦瓜有清火的作用,但有人吃不慣它的苦味,把苦瓜放到冰箱里放一段時間后再取出食用,苦味就會淡很多。
12.防兔毛掉毛
兔毛衣服愛掉毛,穿之前放冰箱里幾天,掉毛的煩惱就會無影無蹤。
13.肥皂復硬度
肥皂遇水軟化后,會變得黏黏軟軟的使用起來相當不便,可放冰箱的冷凍約30分鐘。冰箱既可吸取肥皂中多余水份,讓其恢復硬度。
14.炒米飯更美味
做好的米飯放涼后放入冷凍庫,凍2個小時后再拿出來炒,炒好的米飯就會粒粒分開,并且每粒都會很有嚼勁呢!
15.燙傷后防止起泡
手腳被燙后,將燙傷的手腳立即伸入冰箱內即可減輕疼痛,又能避免起泡。
16.煮熟栗子易剝殼
栗子煮熟后不易剝殼,只要冷卻后在冰箱內凍2小時,可使殼肉分離,剝起來既快栗子肉又完整。
17、茶葉保質
茶葉、香煙、藥品存放于冰箱內,可18個月不變質。
18、冰箱內養魚
在冰箱果盤盒內養魚,不換水可保持數天不死,可隨食隨取,既方便又鮮活。
19、豬肝保鮮
豬肝切碎拌上植物油后,放冰箱中可保持幾天的新鮮。
20、啤酒制冰塊
啤酒、紅酒和白蘭地,倒在制冰盒中制成固體冰酒塊,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汽車駕駛完全手冊


起動之前先坐穩,車內儀表檢查準。
油壓電壓都穩定,切記調準后視鏡。
一擰鑰匙一腳油,手腳配合要緊湊。
踩住離合掛倒檔,松開手閘向后望。
出庫倒車要注意,來往車輛看仔細。
輕踩油門慢離合,平穩啟動不熄火。
車身出庫快打輪,車尾方向要對準。
車身擺正快回輪,踩住離合剎車穩。
移庫倒車要注意,寬窄程度看仔細。
位置狹窄分次移,車身兩側留余地。
拐彎倒車須留意,內側車身看仔細。
倒車鏡中測距離,注意回輪有時機。
調頭倒車要安全,不讓后輪出邊線。
操縱打輪要熟練,防止掉溝出危險
掛上一檔看前方,起車平穩不要搶。
車動加速換二檔,逐級增檔要流暢。
路面行駛要沉著,思想集中慢行車。
十次肇事九次快,麻痹大意事故來。
路好不開英雄車,路阻不開賭氣車。
十分把握七分開,留著三分防意外。
快速反應要敏捷,判斷情況要準確。
猶豫不決要誤事,優柔寡斷失良機。
交通信號要留意,提前減速別忘記。
公路標志看仔細,行車方向要注意。
交叉路口情況雜,車前左右細觀察。
交通規章要牢記,出事就在一兩米。
并道之前打轉向,后視鏡里看車輛。
車輛尾隨可轉向,側面有車讓一讓。
躲避打輪要靈活,高速行車把穩舵。
車速慢減要換檔,及時減檔才正常。
窄道會車靠邊行,注意行人隨時停。
轉彎減速不能急,腳搭剎車別大意。
人多車多別硬擠,不要生氣不能急。
手忙腳亂發脾氣,一旦出事來不及。
剎車之前掛空檔,減速滑行不匆忙。
快道行車有四忌,每條必須要牢記。
一忌超速快行車,二忌壓速慢行車。
三忌思想開小差,四忌路口右轉彎。
超車之前看車輛,道路暢通左轉向。
鳴笛加速超車急,猛踩油門別猶豫。
轉向減速再回道,后面車輛要關照。
雨天路面視距差,注意減速防側滑。
霧天能見度太差,寬示燈開防碰擦。
夜間行車麻煩多,身體疲憊別開車。
農村公路比較窄,控制車速不能快。
遇到牲畜別驚嚇,不鳴喇叭讓一下。
掌握車距很重要,行車安全很有效。
沉著靈活別著急,全憑目測有距離。
車速較快遠距離,以防剎車來不及。
出租車后遠距離,隨時停車要注意。
雨雪霧天遠距離,視線不清能見低。
向陽行車遠距離,日光強烈太刺激。
停車之前左轉向,空檔滑行看車輛。
靠近路邊把車剎,車一停穩拉手閘。
行車平穩又靈活,精神飽滿樂呵呵。
開車死板又著急,頭腦緊張傻兮兮。
行車不怕路艱難,胸有成竹避風險。
違章車禍遭大難,痛苦悔恨人心寒。
縱使車流千千萬,馳騁萬里闖難關。
機智果斷保平安,歸家團聚盡開顏。

土豆 既能治病還能減肥


漸被居民遺忘的薯類,因其營養豐富,能量低,被“新膳食指南”列入主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倡導新飲食,已將2008年定為“馬鈴薯年”,并稱其為在21世紀,是可以挽救人類于富貴病的“隱藏的寶貝”。
1 土豆是降血壓食物
膳食中某種營養多了,或缺了,可致病,同樣道理,調整膳食,也就可以“吃”掉相應疾病。
如,鈉攝入過多,血液中鈉、水潴留,引起了高血壓;如果我們利用鈉、鉀彼此必須平衡的生理特點,在膳食中適當增加鉀的攝入,多余的鉀被機體排除體外時,可以帶走多余的鈉,降低了血壓,同時也降低了中風的風險。
相關導讀:板橋燒肉,新莊隆鼻手術
新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周應食薯類5次左右,每次攝入50克-100克。每100克土豆(馬鈴薯)含鉀高達300毫克,是20多種經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鉀最多的。日本一個研究發現,每周吃5~6個土豆,可使中風幾率下降40%。
2 放開肚皮吃也不會胖
超重,是攝入能量過多所致。如何吃掉肥胖?趙教授的一個方法是:多吃低能量食物。蛋白質、脂肪、糖(淀粉)可在細胞內氧化產生能量,供生命活動之需。其中,脂肪每克產能9千卡;而糖、蛋白質每克產能均為4千卡。所以,“新膳食指南”將產能較低的谷類和薯類列為主食,而限制產熱較高的脂肪的攝入。
但很多人為了減肥,認為薯類含淀粉(糖)較多,視其為增肥食品,望而卻步。趙教授說,這是誤解,其中土豆、山芋等含水量高達70%以上,真正的淀粉含量不過20%左右,而且,土豆中僅含有0.1%的天然脂肪,這是其他可做主食的食物所望塵莫及的。
有朋友問:薯條不是一向被認為是讓孩子肥胖的幫兇嗎,現在怎么又成了減肥明星了?趙教授解釋:一份薯條,沒炸前僅含幾千卡熱量,而做成炸薯條后,所含的熱能高達200千卡以上。令人發胖的,不是馬鈴薯本身,而是它吸收的油脂。

香蕉、芒果別放冰箱里


夏天瓜果飄香,很多熱帶水果(氣候炎熱地區特產的水果如火龍果、芒果、荔枝、龍眼、木瓜等)紛紛上架。可是很多人把芒果、香蕉放到冰箱里,卻發現它們的果皮發生凹陷,出現一些黑褐色的斑點。這是因為,熱帶水果大部分比較怕冷,不適宜放在冰箱中冷藏。果皮出現黑褐色的斑點,說明水果被凍傷了,不僅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還很容易變質。
日常生活中,熱帶水果最好放在避光、陰涼的地方貯藏,如果一定要放入冰箱,應置于溫度較高的蔬果槽中,保存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天,從冰箱取出后,在正常溫度下會加速變質,應盡早食用。
其他導讀:婦產科推薦,板橋燒肉

要長壽,“怎么吃” 比 “吃什么”更重要


說到長壽,幾乎每年都有人更新長壽食物“排行榜”,如果讓你給最常見、最便宜的抗衰老飲食打分,相信蔬菜、水果、谷物、紅茶……一定都榜上有名。不過換個角度看,“怎么吃”有時比“吃什么”更重要。近日,美國MSN網站刊文指出,只要雷打不動地堅持以下10個小習慣,就能幫你找到那把長壽鑰匙。
1、每餐之前喝兩杯水。控制體重,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場“持久戰”。不久前,研究人員發現,飯前喝兩小杯水能減少饑餓感和食物攝入量,比節食減肥的效果更明顯。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布倫達.戴維說:“喝水是控制體重的一種最簡單、廉價的方法。”餐前飲水的人一天能少攝入近300卡熱量。美國格拉斯哥大學肥胖專家邁克·里恩教授也指出,除喝水外,餐前吃水果、蔬菜和麥片粥,同樣含熱量少,還有助于增進飽腹感。
相關導讀:植牙科診,新莊按摩店
2、復合維生素飯后吃。生活中吃得精細,會損失大量B族維生素;蔬菜過度浸泡,會泡掉大量水溶性維生素;食品放置時間過長,或油煎、烘烤等烹飪方式都可能減少維生素含量。這時,補充復合維生素就像上了一道“保險”,而且最好飯后吃。葉酸、維生素B、C等水溶性維生素如果飯前空腹吃,很快通過胃進入小腸被吸收,還沒完全被人體利用就通過尿液排出體外。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溶于脂肪類食物中才能被吸收,如空腹服用,大部分都不能被吸收。
3、生吃洋蔥防心臟病。很多人吃菜時會小心翼翼地把洋蔥挑出來,這就大錯特錯了。美國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洋蔥含有大量保護心臟的類黃酮,每天生吃半個,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可增加心臟病人約30%的“好膽固醇”。尤其在吃烤肉這樣不怎么健康的食物時,里面的洋蔥就像你的“救命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營養部二部主任孫孟里指出,洋蔥對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病人確實有好處,而且生吃、涼拌效果最佳。
4、用涼開水泡紅茶。美國農業部最近研究發現,與青菜或胡蘿卜相比,紅茶中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可以有效幫你抵抗皺紋和癌癥的侵擾。日本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杯以上紅茶的人,遭遇流感病毒侵襲的幾率要比不喝的人少30%。用熱水泡茶會比冷水泡茶釋放出更多的咖啡因與單寧,導致周期性頭痛、失眠等癥狀,而用涼開水泡茶可使其中的有益物質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慢慢溶出。
5、睡前吃些高纖維食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朱蒂斯·沃特曼說:“睡前半小時吃些低熱量的碳水化合物零食,比如谷類食物,有助于睡眠。”大多數人每天攝入的纖維量只有身體需要量(25—35克)的一半,所以,建議抓住睡前的最后時刻補充一下。
6、有些素菜要“葷”著吃。油吃多了不好,但一點不吃更不好。孫孟里表示,南瓜、胡蘿卜中含有大量β—胡蘿卜素,因此不能吃得太清淡,用油炒一下更有利營養素吸收。如果南瓜用來煮粥,那么保證其他菜里有油,讓它們到腸胃里會合。
7、涼菜的汁用來蘸著吃。很多人去飯店都喜歡點盤大拌菜或蔬果沙拉,覺得這樣能補充維生素。其實,這些菜中的醬汁反而會給原本健康的菜帶來不少熱量。最好把調好的醬汁放在一個小碗里,用切好的菜蘸著吃,這樣,你需要的醬汁只是原來的1/6。
10、晚餐早比晚點好。人體排鈣高峰期是餐后4—5小時,晚餐吃得太晚,不僅影響睡眠、囤積熱量,而且容易引起尿路結石。老年人晚餐的最佳時間最好在下午六七點,而且應不吃或少吃夜宵。
最好的養生食物
世界上很多食物都號稱能延年益壽,臺灣《康健》雜志日前對這些食物進行評比,總結出最具有養生功效的7種食物。
粥是元氣補充站。煮粥過程中,營養素釋放更多,而且容易被人體吸收。蔥白粥可以殺菌,粳米粥可以治腹痛。食欲不振的人,最好喝碗熱騰騰、加了蔬菜的咸粥。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健康始于足下


咱們常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由此可見足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腳。
足部的疾病較多。有人做過統計:70%的人的一生中有過腳病。比如腳部皮膚病變,真菌感染引起“腳氣”;腳還可能受到各種損傷,引起骨折和肌腱的斷裂;腳部也可能發生腫瘤,還可以發生骨髓炎或結核;腳還可以發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一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在腳步有各種表現: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同樣,腳也會像我們身體其他部位一樣,隨著年齡增長,發生各種退變。
怎么才能知道我們的腳發生了問題呢?
有這樣幾個測試,可以讓我們進行自我判斷。
①皮膚,看皮膚是否有胼胝、水泡,是否受到刺激而發紅。
②血液循環:看足趾的顏色,發紅,發紫還是暗色。按壓足趾甲使其變白,一般正常人放松按壓后,甲下顏色會在2~5秒鐘后恢復。
③靈活性,用足趾夾取小球或毛巾,如能完成,說明足趾具有良好的靈活性。踝關節的靈活性可用以下方法測試,前足站在一個臺階上,足跟向下放,如感到跟部疼痛,停止測試,如感到跟部或小腿有一些牽拉,可通過鍛煉改善踝關節靈活性,如果可順利完成此動作,說明踝關節靈活性較好。
④平衡能力,閉眼后伸出雙手單足站立,一般40~50歲,可站立10秒鐘;50歲后可站立7秒鐘。
跖痛癥:
跖痛癥是一種常見的腳病,在足部的前腳掌區域常常會長老繭,有的人的老繭會發生疼痛,但是很多人都不注意這一現象,也不知道這是一種病,更不知道它的名稱。這種疾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傾的走路姿勢引起的。
跖痛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腳部自身的病變,一類是由于不正確的行走姿勢和穿鞋習慣引起的腳部結構改變。通常是由于前足過度受壓或勞損引起,損傷了跖骨頭下面的脂肪墊,主要表現出長期的、慢性的、嚴重的疼痛。
患有跖痛癥的人應該穿鞋底厚一點,支撐性好一點的鞋,可以減輕走路時前腳掌承受的壓力,對疼痛有一定的緩解。
拇外翻:
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腳步疾病。什么叫拇外翻呢?正常情況下,腳的大腳趾應該是與其他腳趾并列向前。拇外翻指拇趾向外側偏斜超過正常的一種畸形。拇外翻后拇跖骨頭內緣形成隆凸,穿鞋時擠壓隆凸部位,引起炎癥與疼痛,即為拇囊炎。拇外翻的最常見因素有穿窄小尖頭的高跟鞋,肌肉不平衡、關節炎所致的關節破壞等。此病也有遺傳傾向。
穿高跟鞋是最傷腳的,如果長期穿著,十個人有九個會導致或加重“拇外翻”,尤以大腳趾長、第二趾短的人更甚;有些人即使不穿高跟鞋,因為是八字腳,走路時大腳趾受力不均衡,也容易導致“拇外翻”。
走路時兩個腳趾總在一塊摩擦,會是怎樣的感受?輕則磨破皮流水、流血,重則導致足部變形,這些危害普通人想都想得到。然而,醫生提醒還不止如此:腳趾受力不均衡會使足弓下陷,腳的蹬踏力和抓地力減弱,很容易因走路不穩發生摔倒。有些人膝關節疼痛以為是“風濕”或“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每每用外敷膏藥緩解癥狀,實際上,足部關節變形又會引起腿部脛骨內旋,是膝關節疼痛的促進因素之一,下肢生物力學失衡還會波及腰部、頸部關節,出現腰痛、頸痛等一系列癥狀。,
“拇外翻”患者關鍵的問題就是身體移動能力減弱,外翻的角度越大行動力越受影響,足部變形也相當嚴重。極端嚴重的病人,甚至需要把鞋子剪個洞,才能容納被頂出來的第二趾,從而穿上鞋子行走。
糾正畸形就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拇外翻手術雖不很大,但要選擇正確的術式,手術操作要細致。方能達到好的效果。最好應由專科醫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足弓問題:
除了注意鞋碼要合適之外,還有就是要關注自己的足弓。什么是足弓?足弓就好比趙州橋的拱形,有了這個拱形,人體在走路,跑步,跳躍等等動作的時候,才不會傷害到頭部。足弓的產生,很好的降低了頭部震蕩,讓我們身體輕松著陸。足弓是人進化的結果,我們常見的腳病,很多都和人體的足弓改變有關系。
人的腳沒有了足弓的支撐,走路會增加很多痛苦。為什么人老了,腳卻變大了,根本原因就是腳弓塌陷了,造成人的腳越來越扁平,如果長時間穿了不合適的鞋子,還會造成更多的足部傷害。
由于人體的重量基本上都需要足弓的支撐,所以長時間累計下來,足弓塌陷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見,走路多了、久了,腳部就會感到疲勞,這就是因為足弓的減震作用降低了,新生兒剛剛出生是沒有足弓的,在4-6歲以后,足弓才會隨著走路增多,鍛煉出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們注重孩子走路的鍛煉,以避免發展為扁平足。小孩子穿鞋也要注意穿鞋底柔軟的鞋底來鍛煉足部的力量。中老年人獲得性扁平足就需要選擇硬底子的鞋來增加足部的支撐性。
預防足弓塌陷的鍛煉法:
對中年人來說,有了足弓塌陷,要避免站立或行走時間過長。可以參加專門的訓練,使平足得到改善。如加強足跖肌鍛煉,讓足底外緣著地行走5分鐘,每日數次。 穿平足鞋矯正也很有必要。鞋底跟部及中部應稍窄,使足跟較為固定,防止行走時足跟搖擺。鞋底內側部(即足弓部)要比外側厚5—10毫米,使足部略內翻,以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將負重線由足內緣向足外側移動。
足弓引出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高弓足。高弓足的危害就是容易造成內翻,外翻,馬蹄足。由于受力面積小,壓力大,所以很容易受傷害,最著名的就是籃球明星——姚明,他就是典型的高弓足,所以在運動場上頻頻受傷,受傷后手術也不容易愈合,也和他的高弓足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所以一旦高弓足的人感到了腳步不適,疼痛感有增無減,就需要及時就醫,以免發生足部結構的改變。
還有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和足弓的拉力不足有著密切關系,就是足跟痛。足跟部疼痛常為跖腱膜炎或脂肪墊炎,是局部的一種無菌性炎癥。跺腳跟或行走硬石子路面常可加重局部炎癥。應該對足跟部予以保護,同時采用理療或藥物消炎。
總之買鞋子的大原則就是鞋底硬,鞋幫軟。遵循這個原則,很多足部疾病都會悄悄的遠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