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如今進入冬季,又到了休養生息的好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滋補身體的好選擇。冬季天氣寒冷,需要藏住人體內精氣,以應對寒冷的時節,而膏方就是這個時節進步的最佳選擇,所謂的膏方就是選用一些滋補性的食物或藥物,加水煎熬成汁液,濃縮加蜂蜜或膏劑制成,易于保存。下面從古代中醫典籍及相關養生保健書籍中篩選出5款保健膏方,可以幫助你滋陰潤肺補腎精,供大家參考。
1、秋梨膏(方選自《本草求原》)
原料:梨2000克,款冬花30克, 麥冬30克,百合30克, 川貝母30克, 蜂蜜500克。
制法:將梨削皮,切成塊,用榨汁機榨成汁備用;款冬花、百合、麥冬、貝母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共3次,合并3次的汁液,加入梨汁以文火煎熬濃縮至黏稠如膏,加入蜂蜜,加熱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取出15克,沸水沖泡,每日兩次。
方解:梨能滋陰潤燥、潤肺止咳;款冬花辛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百合與麥冬皆有潤肺養陰之功;川貝母善于清熱化痰;蜂蜜潤肺健脾。諸物相合,共奏潤肺止咳、生津潤燥之功。此方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2、桑葚百合膏(方選自《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
原料:桑葚500克,百合100克,蜂蜜300克。
制法:將桑葚、百合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液,再加水煮30分鐘取液,兩次藥液合并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黏時,加蜜至沸停火,待涼裝瓶備用。每次1~2湯匙,沸水沖化飲用。
方解:膏中桑葚甘酸寒,滋陰補血;百合甘微寒,清熱安神;蜂蜜甘平,滋潤補中。三味共奏滋陰、清心、安神之效。此膏方能改善因用腦過度而引起的神經衰弱、健忘、眼澀目漲等癥狀,補充大腦所需要的各種營養, 提高思維和記憶功能。
3、補精膏(方選自《宣訂瑞竹堂經驗方》)
原料:牛骨髓、炒胡桃肉、杏仁泥各200克,山藥250克,蜂蜜500克。
制法:將胡桃肉、杏仁泥、山藥同搗成膏,加入煉熟蜜500克,與煉牛骨髓和勻,入沙鍋內,沸湯煮熬,以瓶收貯,每日早晨空腹溫水沖服1匙。
方解:牛骨髓甘溫,潤肺補腎,益精填髓。胡桃潤肺補腎,補血益胃;杏仁下氣除風;山藥益氣補中,與蜂蜜同用具有補精潤肺、健胃壯陽之功。此方對體倦乏力的中老年人是可以經常服用的保健佳方。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4、五汁膏(方選自《經驗廣策》)
原料:蜂蜜、生姜汁各200克,白蘿卜汁、梨汁、牛奶100克。
制法:將蜂蜜、生姜汁各200克,白蘿卜汁、梨汁、牛奶各100克和勻并共熬成膏,瓷器收貯。一日3次,白開水沖服。
方解:此方蜂蜜潤腸通便、滋養和中;梨潤肺止咳;生姜汁去冷除痰、開胃調中;白蘿卜潤肺化痰;牛奶充液填精、壯胃健脾。合用可對老年津虧久咳之證具有非常好的療效。也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5、蜂蜜決明膏(方選自《食物本草》)
原料:生決明子10~3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將決明子搗碎,加水200~300毫升,煎煮5分鐘,沖入蜂蜜,攪勻后當茶飲。
方解:方中決明子上清肝火、下潤大腸,蜂蜜善潤腸通便、滋養和中,兩藥合用,潤燥清熱、泄熱通便、滋養和中,其作用平和,可用于老人、產婦津液不足所致大腸干燥、無力潤滑大便所致的便秘。
盡管膏類進補益處多多,但在選用膏方時宜注意請中醫辨證開藥方。服用膏方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或有較強刺激性的食物。在服膏方時不宜飲濃 茶、酒類,以免降低藥效或與藥物成分相抵觸。服用補益類膏方要忌食蘿卜。膏方啟用后要妥善保管,及時放入冰箱,以防變質。

天冷睡覺易抽筋怎么辦?

隨著天氣轉涼,越來越多人夜里會因突如其來的腿部抽筋而驚醒。下面小編給你介紹一種保健方法,有效防止抽筋。
確實,腿抽筋的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擾,其實不僅僅在睡覺中會發生,冷天室外活動、游泳時也常會發生。特別是后兩種,突然發生甚至有讓機體受傷或是危及生命的可能,不要掉以輕心。
那么,人們為什么會腿抽筋呢?腿抽筋事實上是肌肉受到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收縮,一般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其產生原因:
第一,寒冷刺激。
第二,疲勞、睡眠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引起肌肉痙攣。
第三,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腳面抵在床 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于絕對放松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第四,神經受到了刺激,可能會因頸椎或腰椎問題引起。“這幾種原因引起的抽筋,表現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別。
天冷睡覺易抽筋怎么辦?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睡覺時腿抽筋,還可能是因為體內電解質失調、缺鈣,水分流失太多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一些內科疾病(如甲減)或藥物副作用(服用某些降壓藥及降血脂藥)以及神經方面的病變相關。因此他建議,可在睡前喝一杯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淡鹽水,同時睡覺時要注意保暖。不過,如果是因為電解 質失調、缺鈣,神經刺激等引起的抽筋,往往不會只發生在腿腳上,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而且還會反復發作。因此提醒大家,遇到此類情況,應及時就醫。
一旦突發抽筋,最直接的緩解方法還是按摩發生痙攣的部位,用另一側手的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小腿后側肌肉幾分鐘。此外,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腳趾,并堅持一兩分鐘以上,即可收效。具體來說,如小腿后面的肌肉抽筋,可一邊扳腳趾使腳板蹺起,同時伸直膝關節;如小腿前面肌肉抽筋,可壓住腳板用力扳屈腳趾。之后可以下地走動,并用患腿前掌下蹬地面,使疼痛消失。
此外,應對“腿抽筋”還應該“防患于未然”。平時要多喝豆漿和牛奶,多吃蔬菜肉類等含鈣量高的食物;天涼后多穿衣服,睡覺時注意小腿保暖。睡前熱水泡腳并注意睡覺的姿勢。
同時,還可按摩委中穴(膝后區的菱形凹陷橫紋正中處),將另一側手中指指尖放在患肢的委中穴上,拇指放在髕骨上方,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陽陵泉穴(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的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將大拇指指腹放在同側患肢陽陵泉穴上,其余四指附于腿肚處,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可 改善血液循環,對中老年人尤其管用。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秋冬養陰有膏方

有朋友問我,南方人似乎顯得比北方人年輕一點,精致一點,這是何因?我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可能與南方的氣候、遺傳及生活習慣有關。但南方人普遍重視秋冬季的保養,在寒冷干燥的季節為自己和家人準備好滋陰養血、補益精氣的膏藥,也是其奧妙之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有句名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由此而來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便成了《黃帝內經》給出的四季養生的總原則。民間也流行“秋冬進補,來春打虎”的諺語。膏方滋藥作為我國傳統保健方法,應當是“秋 冬養陰”的首選方式之一。在江南地區,秋冬季節找中醫開膏方、吃膏滋藥,廣泛流行,漸成民俗。
那么什么是膏方呢?簡單地說,就是經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較稠厚的膏狀內服中藥制劑。它的優點是集中了藥物精華,不含纖維素及雜質,服用起來不損傷胃氣,藥效溫和持久。現代研究發現,秋冬進補膏方,可起到調節免疫、加強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氧自由基等綜合調理作用。一般說來,平時體虛、缺少鍛煉者 或者老年人是膏方進補的“主力軍”。許多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壓、慢性腎病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陰虛表現,適合在秋冬兩季堅持進補,增 強體質。
秋冬養陰有膏方
需要注意的是,進補的膏方必須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開具。服用時如遇感冒、消化不良、胃痛、腹痛時,則暫時停服數日。如服含有人參、黃芪等補氣的膏方時,應忌食生蘿卜。服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沖飲。
附常用膏方二例:
1、龜鹿二仙膏:
適合于精神氣血虛弱等證。
制用方法:先取龜板240克,鹿角480克,枸杞90克,放入鍋內分次加水煎煮,倒出煎液。再取紅參45克放在另一鍋中,加水煎煮,濾取煎液。直煎至藥液無味為度。合并煎液,用文火緩慢煎熬,待煎液呈稠厚粘膏時,入蜂蜜500克,續煎3~5 沸,離火,候冷,裝瓶備用。
日服2次,每次1食匙。沸水沖化飲用或以黃酒1盅燉化服用。
2、人參二至膏:
適用于精神疲乏、腰酸遺精、耳鳴目昏、牙齒不固、 須發早白、未老先衰者。
制用方法:將白參30克研為細末,備用。女貞子、旱蓮草各500克,加水適量,浸泡透發,加熱煎煮,沸后半小時以紗布濾取煎液1 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文火煎熬濃縮至粘稠時,加入約1倍量的蜂蜜,熬至滴液成珠時,離火,將白參粉拌入膏中,攪拌均勻,密封貯存。
日服1次,每次1~2食匙,沸水沖服。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健康自查:五種"臉色"看健康

觀面診疾,臉上有5種病色。人在健康狀況不佳時,就會面露病色。臉上共有5種病色,病色中的白、黃、紅、黑、青五色,都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患。
五種"臉色"看人體健康狀況
白 蒼白、煞白、慘白。
這些白色沒有光澤、不夾雜血色,都是人們用來形容臉部病態的白色。中醫認為,這種白色多跟氣虛、血虛關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血液的運行和生成又是靠氣的,中醫說氣能生血,氣虛了,生血的功能就減退了,血就不能夠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還有一種白是體寒引起的,這類 人特別需要保暖。
黃 蠟黃、焦黃。
“有這兩種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虛就是體內有濕氣。”錢會南告訴記者,中醫認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營養物質的來源,如果脾胃虛弱以后不能正常運化,營養物質就不能滋潤我們的面部,這時候會出現黃色。脾除了消化營養物質以外,還代謝水濕,如果濕邪不能正常代謝,營養物質異常積聚,也會造成面色出現 不正常的黃。
健康自查:五種"臉色"看健康
紅 通紅、潮紅。
健康的紅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不健康的潮紅有一個特點,就是像潮水那樣,比如有人會在下午時面色發紅。潮紅和陰虛、上火有關,一般面色潮紅的人 還有五心煩熱的表現,也就是心情煩躁、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如果上火屬于實火,表現出來就是滿面通紅、如果是陰虛引發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顴骨發紅。
黑 枯萎、憔悴。
發黑的面色會讓人覺得“形容枯萎”,看起來像老了好幾歲。錢會南表示,臉色發黑和腎關系比較密切,腎虛的病人多見面色黑,中醫認為五色對應五臟,黑是跟腎相對應,所以說腎虛的病人往往多見黑面色。黑眼圈也屬面色發黑,它就是因為腎虛導致水代謝異常造成的。
青 鐵青。
青是屬于肝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淤引起的。這種人的性格特征很明顯,比如多疑、愛鉆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寒,我們有時說“凍得發青”,就是因為氣滯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可見,當發現自己或家人面色不好時,應查找原因。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穴位按摩祛感冒

感冒確實是很不好受,很多一感冒就吃藥,甚至是打針輸液等,這些都不是比較好的感冒解決方法。對于感冒的治療還可以按摩穴位,我們來看下:
足三里:膝眼下3寸,因是個強壯全身的穴位,民間便有“揉揉按按足三里,相當吃只老母雞”的說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屈膝,將一手掌心正對膝 關節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之點外側旁開1寸處即是此穴位。然后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搽點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效果更好。艾灸此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但不適于嬰幼兒。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傷風、發熱頭痛、咳嗽、項強、胸背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是借助按摩儀施行。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潮熱、骨蒸、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借助按摩儀施行。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癲癇、骨蒸盜汗、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如果自己反背手能觸摸到此穴位,亦可自我按揉點壓
神闕: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于肚臍,左手重疊于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換左手在下,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以腹部發熱為宜;然后再以兩手掌心向內相重疊,手心置于肚臍,向下擦 搓30~50次,以下腹部發熱為宜。亦可用一指尖或指腹點揉按臍眼3~5分鐘。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借助按摩儀均可施行。
除上5個穴位,還可配合以下這幾個穴位按摩。
涌泉: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跖屈時呈凹陷。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 狂、昏厥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也是先找準穴位,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可搽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或艾灸此 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嬰幼兒不適應。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配合按摩儀均可施行。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找準穴位,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

灸法配拔罐治皮膚瘙癢

瘙癢性皮膚病是一組以瘙癢為突出表現的感覺神經機能異常性皮膚病。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臨床表現為全 身或局部一處、多處呈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的瘙癢,有時還可有燒灼、蟻行等感覺。與季節關系明顯,飲用酒類、吃海鮮、情緒刺激、衣服摩擦,甚至某些暗示均 可使瘙癢發作或加重
本病與中醫“風瘙癢”、“癢風”相類似。其病機或因感受風、濕、熱三邪聚結皮膚;或因飲食不節,臟腑功能失調,陰虛血燥血瘀,肌膚失養所致。《諸病源候論》載:“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總之,本病多因風邪所致,即諸癢皆屬于風、屬于虛。“血虛生風,風盛則癢”。
施術時令患者取仰臥位,并充分暴露出肚臍眼。術者將罐拔于肚臍眼(神闕穴)處,留罐5分鐘(視之皮膚潮紅充血為度)后起罐,隨即將麝香風濕膏外貼于肚臍眼處(防止拔罐后外受風寒導致腹痛、腹脹)。接著術者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瘙癢處(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局部溫熱、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每處施溫和灸10~20分鐘。肚臍眼處每周拔罐兩次,瘙癢處每日灸一次,連續施術15天為一療程
灸法配拔罐治皮膚瘙癢
《針灸問對》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即無論虛實寒熱,哪種邪氣所致的瘙癢性皮膚病皆可用溫和灸治之,利用艾灸時熱力滲透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肚臍眼聯系全身經脈, 通過經氣循行可以交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在此拔火罐能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扶正祛邪。患者平時注意內衣要柔軟寬松,宜棉制品或絲織品;注意皮膚衛生,避免搔抓、熱水燙洗;限制飲用酒類、濃茶、咖啡及辛辣食品,少吃魚蝦蟹等動風發物。需要提醒的是,長期頑固性全身性瘙癢或老 年性瘙癢,要特別注意有無內臟疾患或惡性腫瘤存在;不宜長期大量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秋季手腳涼的中醫調理

秋冬季來臨,很多女性都易手腳冰涼。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手腳容易冰冷、麻木,多是屬于氣血的毛病,主要是因為氣虛、血虛所造成的血液運行不暢、血液量不足。那么女性秋冬季手腳冰涼怎么辦?中醫專家認為常按摩和常泡澡就能輕松對抗手腳冰涼現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妙招吧。
女性為什么容易手腳冰冷
最近,“降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連番襲擊,手腳凍得叫苦連天,尤其是北方的地區,雨雪紛飛,讓人不得不為此煩惱。天寒地凍,“手腳冰冷”是一個大煩惱,工作、學習、生活都離不開手腳,“手腳冰冷”,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人們的惰性;“寒從腳底生”,秋冬季節手腳冰冷,寒氣就容易借機入侵,導致生病;手腳冰涼,說明血液循環不暢,易導致局部凍傷或長凍瘡;手腳冰涼,晚上入睡困難,會影響睡眠質量,從而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女性秋冬為什么容易手腳冰冷呢?女性秋冬手腳冰冷一般有一下幾種原因。
一、循環障礙
1.心臟衰弱,無法使血液供應到身體末梢部位。
2.貧血:循環血量不足或血紅素和紅血球偏低。
3.人體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就會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末梢循環不良”。
二、陽氣不足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癥”,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三、月經和生育引起的激素變化
在有手腳發涼癥狀的人群中,女性占絕大多數。這是激素變化通過影響神經系統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從而引發寒癥。
四、疾病因素
有雷諾病和雷諾現象、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生于青年女性。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則多發生于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癥的高發人群。
秋季手腳涼的中醫調理
女性手腳冰涼的危害
手腳冰涼會導致女性月經少、月經不調,甚至不孕;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于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腳冰涼。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長期手腳冰涼在冬季還可能導致手腳凍傷。另外與風濕病、胃病等疾病有關。
手腳冰涼的應對策略
一、注意保暖
保溫,在中醫看來是女人養生的重中之重。因為女人是靠血養的,只有血行暢通、充盈,身體和容顏才會有營養供應。而血有“得熱則行,遇寒則凝”的特性,所以當身體受到外界寒氣的侵襲,就必然會阻礙了氣血的運行。這時,就算花大錢買高級的保養品或者補血中藥,這些營養也只會積聚在體內,無法達到用武之地。因此,對女人來說保溫是首要任務。
所謂保溫,無非就是多穿衣服,不要愛露。但偏偏很多年輕的女孩子不愛聽,平時愛穿“露臍裝”、“露背裝”,甚至大冷天還穿迷你裙,旁邊的人看著都覺得冷。請大家記住,寒是女人諸多疾病的誘因和癥結,特別是腰以下的部位,一旦受涼,后患無窮。與其日后花錢治病,何不現在就多穿條褲子,多穿件外套呢?
二、多運動、勤甩手
建議女性朋友一早起來做做運動,健走是最佳選擇喔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往前走,雙手順便甩一甩,走上30分鐘,促進氣血運行,全身就會暖呼呼,因為一早就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所以整天都會充滿活力,不容易發冷喔
你也可以試試簡單的爬樓梯、原地跳躍,動個20分鐘,達到稍微流汗的程度,都有助于強化體溫調節能力。工作40分鐘后,最好站起來走一走、踏踏步,工作中也不時地動動手指、腳趾,皆可幫助血液循環
三、常吃溫補食物
如人參茶、姜母鴨、桂圓茶、黑芝麻、甜湯圓...等,冬天吃不僅讓身子暖,可以達到補身漸\效,手腳也能不再冰冷。
中藥中有許多藥物可改善及預防手腳冰冷,如人參、黨參、當歸、丹參、北耆、鹿茸、兔絲子、巴戟天、玉桂、肉蓯蓉、仙茅、玉桂子、桂枝、麻黃、干姜、花椒、胡椒、肉豆蔻、草豆蔻...等,不論是泡茶、熬煮、入菜,多多食用就對啦。
推薦手腳冰冷食補方
1.人參核桃飲
人參7-8片、核桃15-20顆,加水蓋過,用大火煮開后,再用小火煮10-20分鐘,睡前溫飲,可光喝湯汁,但最好將熬煮的渣一并服用。
秋季手腳涼的中醫調理
2.人參枸杞湯
人參、枸杞各5錢,加入1500cc的水,用大火煮滾后,再用小火煮15-20分鐘,即可飲用。
3.紅棗龍眼飲
紅棗、龍眼適量,加水熬煮即可飲用,特別適合貧血、容易感到頭暈的人。
4.大棗紅糖湯
大棗10個、生姜5片、紅糖適量,每晚煎茶喝。對改善手腳冰涼的療效頗佳。
冬季手腳冰涼,還可適當吃些羊肉、狗肉等,暖中補虛、開胃健脾、益腎養肝、御寒去濕,同時也要做好身體的保暖工作。
四、經常按摩穴位
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經常揉搓手腳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環狀況,并具有手腳溫暖的效果,或按摩穴位,也可以改善手腳冰涼的癥狀。
揉搓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腳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揉搓涌泉穴100下,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堅持揉搓此穴會促使手腳冰涼癥狀減輕。
秋季手腳涼的中醫調理
揉搓勞宮穴:勞宮穴位于手心部。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只手,交替進行。
按揉氣沖穴:氣沖穴位于大腿根里側,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按揉、拍打腎俞穴:腎俞穴位于兩邊腰眼,輕輕用力,兩邊各拍打100余次。
五、精油泡澡
有空時,可多泡澡,并在熱水中加入生姜或甘菊、羅勒、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劑等,皆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洗澡時,可用冷水和熱水交替沖淋手腳,藉由血管一冷一熱間的縮放,達到暢通血液的目的。在睡前用熱水泡泡手腳,也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幫助入睡。別忘了,泡腳后,要立刻用毛巾擦干,并趕快穿上保暖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