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枸杞子經典9方

【性味】甘,平。
①《別錄》:"微寒,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平。"
③《食療本草》:"寒,無毒。"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匯言》:"入足少陰、足厥陰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③《要藥分劑》:"入肝、胃二經,兼入肺經。"
【功能主治】滋腎,潤肺,補肝,明目。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①陶弘景:"補益精氣,強盛陰道。"
②《藥性論》:"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
③《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枸杞子經典9方
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⑤《綱目》:"滋腎,潤肺,明目。"
⑥《本草述》:"療肝風血虛,眼赤痛癢昏翳。""治中風眩暈,虛勞,諸見血證,咳嗽血,痿、厥、攣,消癉,傷燥,遺精,赤白濁,腳氣,鶴膝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外邪實熱,脾虛有濕及泄瀉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
②《本草匯言》:"脾胃有寒痰冷癖者勿入。"
③《本經逢原》:"元陽氣衰,陰虛精滑之人慎用。"
④《本草撮要》:"得熟地良。"
【附方】
①治肝腎不足,生花歧視,或干澀眼痛:熟地黃、山萸肉、茯苓、山藥、丹皮、澤瀉、枸杞子、菊花。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②治勞傷虛損:枸杞子三升,干地黃(切)一升,天門冬一升。上三物,細搗,曝令干,以絹羅之,蜜和作丸,大如彈丸,日二。(《古今錄驗方》枸杞丸)
枸杞子經典9方
③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分,四兩用蜀椒一兩炒,四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四兩用脂麻一兩炒,四兩用川楝肉炒,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術、白茯苓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日服。(《瑞竹堂經驗方》四神丸)
④補虛,長肌肉,益顏色,肥健人:枸杞子二升。清酒二升,搦碎,更添酒浸七日,漉去滓,任情飲之。(《延年方》拘杞子酒)
⑤治虛勞,下焦虛傷,微渴,小便數:枸杞子一兩,黃芪一兩半(銼),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三分,當歸一兩,白芍藥一兩。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餳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圣惠方》枸杞子散)
⑥安神養血,滋陰壯陽,益智,強筋骨,澤肌膚,駐顏色:枸杞子(去蒂)五升,圓眼肉五斤。上二味為一處,用新汲長流水五十斤,以砂鍋桑柴火慢慢熬之,漸漸加水煮至杞圓無味,方去渣,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磁罐收貯。不拘時頻服二、三匙。(《攝生秘剖》杞圓膏)
⑦治肝虛或當風眼淚:枸杞二升。搗破,納絹袋中。置罐中,以酒一斗浸干,密封勿泄氣,三七日。每日飲之,醒醒勿醉。(《圣惠方》)
⑧治目赤生翳:枸杞子搗汁,日點三、五次。(《肘后方》)
⑨治注夏虛病:枸杞子、五味子。(天下養生網)研細,滾水泡封三日,代茶飲。(《攝生眾妙方》)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決明子功效及經典14方

【別名】 馬蹄決明、鈍葉決明、假綠豆、草決明
【炮制】 決明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炒決明子:取凈決明子,照清炒法炒至微有香氣。用時搗碎。
【性味】 甘、苦、咸,微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干燥處。
決明子功效及經典14方
【附方】
①治失明,目中無他病,無所見,如絹中視:馬蹄決明二升,搗篩,以粥坎服方寸匕。忌魚、蒜、豬肉、辛菜。(《僧深集方》決明散)
②治目赤腫痛:決明子炒研,茶調,敷兩太陽穴,干則易之。亦治頭風熱痛。(《摘元方》)
③治雀目:決明子二兩,地膚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后,以清粥飲調下一錢。(《圣惠方》)
④治眼補肝,除暗明目:決明子一升,蔓荊子一升(用好酒五升,煮酒盡,曝干)。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二錢,食后及臨臥服。(《圣惠方》決明子散)
⑤治急性結膜炎:決明子、菊花各三錢,蔓荊子、木賊各二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⑥治高血壓:決明子五錢,炒黃,水煎代茶飲。(《江西草藥》)
⑦治小兒疳積:草決明子三錢,研末,雞肝一具,搗爛,白酒少許,調和成餅,蒸熟服。(《江西草藥》)
⑧治癬:決明子不以多少,為末,少加水銀粉,同為散。先以物擦破癬,上以散敷之。(《蘇沈良方》)
⑨多年失明。用決明子二升研為末,每服一匙,飯后服,稀粥送下。
⑩青盲、雀目(按:青盲是外觀正常,但不見物,雀目即夜盲)。用決明一程式、地膚子五兩,共研為末,加米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
⑾眼睛紅腫。用決明子炒過,研細,加茶調勻敷太陽穴,藥干即換,一夜腫消。
⑿頭風熱痛。治方同上。
⒀鼻血不止。用決明子三工業區末,加水調交,敷胸口處。
⒁癬瘡蔓延。用決明子一兩,三工業區末。加水銀、輕粉少許,研至極細,看不到水銀星。擦破癬瘡后再敷藥。
⒂背瘡初起。用決明子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分二次服下。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如今進入冬季,又到了休養生息的好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滋補身體的好選擇。冬季天氣寒冷,需要藏住人體內精氣,以應對寒冷的時節,而膏方就是這個時節進步的最佳選擇,所謂的膏方就是選用一些滋補性的食物或藥物,加水煎熬成汁液,濃縮加蜂蜜或膏劑制成,易于保存。下面從古代中醫典籍及相關養生保健書籍中篩選出5款保健膏方,可以幫助你滋陰潤肺補腎精,供大家參考。
1、秋梨膏(方選自《本草求原》)
原料:梨2000克,款冬花30克, 麥冬30克,百合30克, 川貝母30克, 蜂蜜500克。
制法:將梨削皮,切成塊,用榨汁機榨成汁備用;款冬花、百合、麥冬、貝母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共3次,合并3次的汁液,加入梨汁以文火煎熬濃縮至黏稠如膏,加入蜂蜜,加熱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取出15克,沸水沖泡,每日兩次。
方解:梨能滋陰潤燥、潤肺止咳;款冬花辛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百合與麥冬皆有潤肺養陰之功;川貝母善于清熱化痰;蜂蜜潤肺健脾。諸物相合,共奏潤肺止咳、生津潤燥之功。此方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2、桑葚百合膏(方選自《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
原料:桑葚500克,百合100克,蜂蜜300克。
制法:將桑葚、百合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液,再加水煮30分鐘取液,兩次藥液合并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黏時,加蜜至沸停火,待涼裝瓶備用。每次1~2湯匙,沸水沖化飲用。
方解:膏中桑葚甘酸寒,滋陰補血;百合甘微寒,清熱安神;蜂蜜甘平,滋潤補中。三味共奏滋陰、清心、安神之效。此膏方能改善因用腦過度而引起的神經衰弱、健忘、眼澀目漲等癥狀,補充大腦所需要的各種營養, 提高思維和記憶功能。
3、補精膏(方選自《宣訂瑞竹堂經驗方》)
原料:牛骨髓、炒胡桃肉、杏仁泥各200克,山藥250克,蜂蜜500克。
制法:將胡桃肉、杏仁泥、山藥同搗成膏,加入煉熟蜜500克,與煉牛骨髓和勻,入沙鍋內,沸湯煮熬,以瓶收貯,每日早晨空腹溫水沖服1匙。
方解:牛骨髓甘溫,潤肺補腎,益精填髓。胡桃潤肺補腎,補血益胃;杏仁下氣除風;山藥益氣補中,與蜂蜜同用具有補精潤肺、健胃壯陽之功。此方對體倦乏力的中老年人是可以經常服用的保健佳方。
中醫典籍中的5大冬季滋補膏方
4、五汁膏(方選自《經驗廣策》)
原料:蜂蜜、生姜汁各200克,白蘿卜汁、梨汁、牛奶100克。
制法:將蜂蜜、生姜汁各200克,白蘿卜汁、梨汁、牛奶各100克和勻并共熬成膏,瓷器收貯。一日3次,白開水沖服。
方解:此方蜂蜜潤腸通便、滋養和中;梨潤肺止咳;生姜汁去冷除痰、開胃調中;白蘿卜潤肺化痰;牛奶充液填精、壯胃健脾。合用可對老年津虧久咳之證具有非常好的療效。也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5、蜂蜜決明膏(方選自《食物本草》)
原料:生決明子10~3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將決明子搗碎,加水200~300毫升,煎煮5分鐘,沖入蜂蜜,攪勻后當茶飲。
方解:方中決明子上清肝火、下潤大腸,蜂蜜善潤腸通便、滋養和中,兩藥合用,潤燥清熱、泄熱通便、滋養和中,其作用平和,可用于老人、產婦津液不足所致大腸干燥、無力潤滑大便所致的便秘。
盡管膏類進補益處多多,但在選用膏方時宜注意請中醫辨證開藥方。服用膏方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或有較強刺激性的食物。在服膏方時不宜飲濃 茶、酒類,以免降低藥效或與藥物成分相抵觸。服用補益類膏方要忌食蘿卜。膏方啟用后要妥善保管,及時放入冰箱,以防變質。

天冷睡覺易抽筋怎么辦?

隨著天氣轉涼,越來越多人夜里會因突如其來的腿部抽筋而驚醒。下面小編給你介紹一種保健方法,有效防止抽筋。
確實,腿抽筋的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擾,其實不僅僅在睡覺中會發生,冷天室外活動、游泳時也常會發生。特別是后兩種,突然發生甚至有讓機體受傷或是危及生命的可能,不要掉以輕心。
那么,人們為什么會腿抽筋呢?腿抽筋事實上是肌肉受到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收縮,一般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其產生原因:
第一,寒冷刺激。
第二,疲勞、睡眠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引起肌肉痙攣。
第三,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腳面抵在床 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于絕對放松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第四,神經受到了刺激,可能會因頸椎或腰椎問題引起。“這幾種原因引起的抽筋,表現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別。
天冷睡覺易抽筋怎么辦?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睡覺時腿抽筋,還可能是因為體內電解質失調、缺鈣,水分流失太多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一些內科疾病(如甲減)或藥物副作用(服用某些降壓藥及降血脂藥)以及神經方面的病變相關。因此他建議,可在睡前喝一杯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淡鹽水,同時睡覺時要注意保暖。不過,如果是因為電解 質失調、缺鈣,神經刺激等引起的抽筋,往往不會只發生在腿腳上,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而且還會反復發作。因此提醒大家,遇到此類情況,應及時就醫。
一旦突發抽筋,最直接的緩解方法還是按摩發生痙攣的部位,用另一側手的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小腿后側肌肉幾分鐘。此外,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腳趾,并堅持一兩分鐘以上,即可收效。具體來說,如小腿后面的肌肉抽筋,可一邊扳腳趾使腳板蹺起,同時伸直膝關節;如小腿前面肌肉抽筋,可壓住腳板用力扳屈腳趾。之后可以下地走動,并用患腿前掌下蹬地面,使疼痛消失。
此外,應對“腿抽筋”還應該“防患于未然”。平時要多喝豆漿和牛奶,多吃蔬菜肉類等含鈣量高的食物;天涼后多穿衣服,睡覺時注意小腿保暖。睡前熱水泡腳并注意睡覺的姿勢。
同時,還可按摩委中穴(膝后區的菱形凹陷橫紋正中處),將另一側手中指指尖放在患肢的委中穴上,拇指放在髕骨上方,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陽陵泉穴(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的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將大拇指指腹放在同側患肢陽陵泉穴上,其余四指附于腿肚處,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可 改善血液循環,對中老年人尤其管用。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秋冬養陰有膏方

有朋友問我,南方人似乎顯得比北方人年輕一點,精致一點,這是何因?我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可能與南方的氣候、遺傳及生活習慣有關。但南方人普遍重視秋冬季的保養,在寒冷干燥的季節為自己和家人準備好滋陰養血、補益精氣的膏藥,也是其奧妙之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有句名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由此而來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便成了《黃帝內經》給出的四季養生的總原則。民間也流行“秋冬進補,來春打虎”的諺語。膏方滋藥作為我國傳統保健方法,應當是“秋 冬養陰”的首選方式之一。在江南地區,秋冬季節找中醫開膏方、吃膏滋藥,廣泛流行,漸成民俗。
那么什么是膏方呢?簡單地說,就是經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較稠厚的膏狀內服中藥制劑。它的優點是集中了藥物精華,不含纖維素及雜質,服用起來不損傷胃氣,藥效溫和持久。現代研究發現,秋冬進補膏方,可起到調節免疫、加強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氧自由基等綜合調理作用。一般說來,平時體虛、缺少鍛煉者 或者老年人是膏方進補的“主力軍”。許多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壓、慢性腎病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陰虛表現,適合在秋冬兩季堅持進補,增 強體質。
秋冬養陰有膏方
需要注意的是,進補的膏方必須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開具。服用時如遇感冒、消化不良、胃痛、腹痛時,則暫時停服數日。如服含有人參、黃芪等補氣的膏方時,應忌食生蘿卜。服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沖飲。
附常用膏方二例:
1、龜鹿二仙膏:
適合于精神氣血虛弱等證。
制用方法:先取龜板240克,鹿角480克,枸杞90克,放入鍋內分次加水煎煮,倒出煎液。再取紅參45克放在另一鍋中,加水煎煮,濾取煎液。直煎至藥液無味為度。合并煎液,用文火緩慢煎熬,待煎液呈稠厚粘膏時,入蜂蜜500克,續煎3~5 沸,離火,候冷,裝瓶備用。
日服2次,每次1食匙。沸水沖化飲用或以黃酒1盅燉化服用。
2、人參二至膏:
適用于精神疲乏、腰酸遺精、耳鳴目昏、牙齒不固、 須發早白、未老先衰者。
制用方法:將白參30克研為細末,備用。女貞子、旱蓮草各500克,加水適量,浸泡透發,加熱煎煮,沸后半小時以紗布濾取煎液1 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文火煎熬濃縮至粘稠時,加入約1倍量的蜂蜜,熬至滴液成珠時,離火,將白參粉拌入膏中,攪拌均勻,密封貯存。
日服1次,每次1~2食匙,沸水沖服。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健康自查:五種"臉色"看健康

觀面診疾,臉上有5種病色。人在健康狀況不佳時,就會面露病色。臉上共有5種病色,病色中的白、黃、紅、黑、青五色,都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患。
五種"臉色"看人體健康狀況
白 蒼白、煞白、慘白。
這些白色沒有光澤、不夾雜血色,都是人們用來形容臉部病態的白色。中醫認為,這種白色多跟氣虛、血虛關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血液的運行和生成又是靠氣的,中醫說氣能生血,氣虛了,生血的功能就減退了,血就不能夠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還有一種白是體寒引起的,這類 人特別需要保暖。
黃 蠟黃、焦黃。
“有這兩種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虛就是體內有濕氣。”錢會南告訴記者,中醫認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營養物質的來源,如果脾胃虛弱以后不能正常運化,營養物質就不能滋潤我們的面部,這時候會出現黃色。脾除了消化營養物質以外,還代謝水濕,如果濕邪不能正常代謝,營養物質異常積聚,也會造成面色出現 不正常的黃。
健康自查:五種"臉色"看健康
紅 通紅、潮紅。
健康的紅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不健康的潮紅有一個特點,就是像潮水那樣,比如有人會在下午時面色發紅。潮紅和陰虛、上火有關,一般面色潮紅的人 還有五心煩熱的表現,也就是心情煩躁、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如果上火屬于實火,表現出來就是滿面通紅、如果是陰虛引發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顴骨發紅。
黑 枯萎、憔悴。
發黑的面色會讓人覺得“形容枯萎”,看起來像老了好幾歲。錢會南表示,臉色發黑和腎關系比較密切,腎虛的病人多見面色黑,中醫認為五色對應五臟,黑是跟腎相對應,所以說腎虛的病人往往多見黑面色。黑眼圈也屬面色發黑,它就是因為腎虛導致水代謝異常造成的。
青 鐵青。
青是屬于肝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淤引起的。這種人的性格特征很明顯,比如多疑、愛鉆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寒,我們有時說“凍得發青”,就是因為氣滯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可見,當發現自己或家人面色不好時,應查找原因。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穴位按摩祛感冒

感冒確實是很不好受,很多一感冒就吃藥,甚至是打針輸液等,這些都不是比較好的感冒解決方法。對于感冒的治療還可以按摩穴位,我們來看下:
足三里:膝眼下3寸,因是個強壯全身的穴位,民間便有“揉揉按按足三里,相當吃只老母雞”的說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屈膝,將一手掌心正對膝 關節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之點外側旁開1寸處即是此穴位。然后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搽點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效果更好。艾灸此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但不適于嬰幼兒。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傷風、發熱頭痛、咳嗽、項強、胸背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是借助按摩儀施行。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潮熱、骨蒸、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借助按摩儀施行。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癲癇、骨蒸盜汗、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如果自己反背手能觸摸到此穴位,亦可自我按揉點壓
神闕: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于肚臍,左手重疊于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換左手在下,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以腹部發熱為宜;然后再以兩手掌心向內相重疊,手心置于肚臍,向下擦 搓30~50次,以下腹部發熱為宜。亦可用一指尖或指腹點揉按臍眼3~5分鐘。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借助按摩儀均可施行。
除上5個穴位,還可配合以下這幾個穴位按摩。
涌泉: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跖屈時呈凹陷。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 狂、昏厥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也是先找準穴位,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可搽按摩液或正紅花油等在穴位上。或艾灸此 穴10分鐘,每日1~2次,效果也很好,嬰幼兒不適應。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配合按摩儀均可施行。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按摩此穴位對感冒、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找準穴位,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